2025年7月12日,晨光熹微。武汉学院金融与经济学院“暖阳筑梦,经彩薤山”支教团的10名志愿者,已背着沉甸甸的行囊集结在薤山脚下。包里塞满了急救药品、充足的饮用水、补充能量的零食,以及精心准备的红色故事卡片,他们即将带领三十余名当地小朋友,用脚步丈量这座浸染着革命热血的山岭,一次攀登,也是一次守护的承诺。

山路蜿蜒,青苔微滑。志愿者李天佑走在队伍前侧,目光不断扫视着脚下的石阶和身旁的孩子。“大家看这块巨石,”他停下脚步,指着路旁一处不起眼的岩壁,“当年贺龙将军的红三军,就在这里和薤山游击队秘密接头。战士们就在这样的山路上急行军,肩上扛着弹药粮食,脚下是敌人的围追堵截……”孩子们围拢过来,喘着粗气,小脸上汗珠滚落,眼神却紧紧追随着李天佑的手势。志愿者们一手紧握着孩子的手腕防止打滑,一手不时指向沿途的石碑、山洞,将“石花街战斗”、“红军分粮”的往事,掰开揉碎,嵌进孩子们攀登的喘息声里。
登顶一刻,山风扑面,一场特殊的“感悟分享会”在凉风习习中展开。10岁的李子铭指着脚下层叠的远山,声音响亮:“红军叔叔爬这山,肯定比我们累多了!他们真厉害!”8岁的邓顺熙小声却坚定地说:“我要像红军哥哥姐姐们一样,不怕累、不怕难。”志愿者郑敏蹲在他身边,指着红军雕像轻声问:“你看,战士腰上别着什么?”“枪!”“对,他用枪保护大家。你现在努力学习,长大用知识也能保护大家,是不是?”孩子用力点了点头,稚嫩的话语里满是对革命先辈的崇敬。

大薤山实践基地负责人胡校长看着这群穿梭在队伍前后的志愿者们,感慨道:“这些大学生不简单!一路讲历史、保安全,嗓子喊哑了,胳膊拉酸了。红色故事不是挂在墙上的,是他们这样一步步带着孩子‘走’进心里的,真是一场别开生面的乡村红色教育。”
暮色渐合,蜿蜒的山道上,志愿者的身影与孩子们的轮廓叠印在一起。他们带下山的,不只是沾满泥土的鞋和疲惫的身体,更是那些在攀登与守护中,悄然刻进少年心底的名字:红三军、游击队、贺龙……这场融合体能挑战与红色熏陶的研学活动,已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爱国的种子。正如团队成员们在总结时所说:“山路会走到尽头,但革命精神的传承永远在路上。”
暖阳支教团的下一站,仍是这条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山路,团队将继续以“体验+传承”双轨并行,让红色文化在少年心中生根发芽,为乡村暑期教育注入持久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