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飞机穿越云层,缓缓降落在英国的土地上,我的心中满是期待与忐忑。作为武汉学院本硕直通班的一员,在拿到武汉学院录取通知书时就开始为未来的学习做规划,因此在那一刻就坚定地选择加入本硕直通班,巴斯大学访学之旅也是对在本硕直通班学习成果的验收。此次巴斯大学硕士体验之旅,对我而言并非单纯的游学,而是一次提前走进硕士学术世界、探寻本科与硕士教学差异的“探路之行”。一周的时光虽短,却让我对未来的硕士学习有了清晰的认知,也在心底埋下了追逐学术梦想的种子。

初抵巴斯大学时,研究生大使们早已在校园等候。他们没有空谈理论,而是结合自己的求学经历,把硕士阶段的校园生活掰开揉碎了讲给我们听。从宿舍如何申请性价比更高的房型、食堂哪些窗口的餐食既符合中国胃又能兼顾营养,到图书馆里专供硕士研究生使用的文献数据库如何检索、不同学科的社团活动能为学术研究提供哪些助力,每一个细节都戳中了我们这些“准硕士”的关切点。

国际学生招生官Elton Zhang的说明会更是让我对巴斯大学的硕士培养实力有了直观认知。当他提到学校的工程学、商科常年位列全球百强,且与微软、汇丰等知名企业有深度合作,很多硕士项目包含企业实习模块时,我不禁心动。尤其听到“硕士毕业生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九成以上”时,让我对这所学校眼前一亮。而在具体申请细节上,Elton Zhang的解读也解开了我长久以来的困惑。比如我一直担心自己的本科专业与目标硕士项目“匹配度不够”,他却告诉我们,巴斯大学更看重学生的“学术潜力”——如果本科期间有相关领域的科研经历、实习成果,哪怕专业不完全对口,也能为申请加分。这让我意识到,当下除了提升GPA和语言成绩,参与相关领域的科研项目、积累实习经验同样重要。

特色学术体验环节,则让我真切感受到了硕士教学与本科阶段的“本质不同”。Melissa博士的人工智能课程,没有像本科课堂那样从基础概念逐一讲解,而是直接抛出“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伦理争议”这一复杂议题,让我们结合案例分组讨论。一开始,我还习惯性地等着老师给出“标准答案”,可博士却不断追问:“你们觉得现有解决方案的漏洞在哪里?如果是你们,会如何平衡技术发展与伦理边界?”在小组讨论中,我和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激烈交锋:有人从技术角度分析算法的局限性,有人从法律层面探讨监管措施,而我则结合本科所学的商科知识,提出“企业在研发AI医疗产品时的成本与社会责任平衡”的观点。当我们把这些分散的想法整合起来,形成完整的论述方案并向全班展示时,Melissa博士笑着说:“这就是硕士阶段的学习——没有唯一答案,只有基于逻辑与证据的思考。”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硕士学习不再是“被动接收知识”,而是要主动成为“知识的探索者与构建者”。

Noaman博士的国际发展课程同样让我受益匪浅。课堂上,他让我们模拟“国际援助项目的设计与评估”,从确定援助目标、筛选受益群体,到制定实施计划、评估项目效果,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我们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反复推敲。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学会了如何运用专业工具解决实际问题,更懂得了团队协作中“倾听与包容”的重要性——不同同学的观点或许存在差异,但正是这些差异,才能碰撞出更全面、更合理的方案。

课余时间,中国籍研究生大使带我们参观校园时,我特意留意了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空间。图书馆里专门设置的“研讨室”,随时可以预约用于小组讨论;教学楼的走廊上,经常能看到学生与导师围坐在一起交流学术问题;运动中心里,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运动中轻松交谈,偶尔还会聊起学术上的困惑。这样开放、互动的学术氛围,让我对未来的硕士生活充满向往——我仿佛已经看到自己在这里查阅文献、参与研讨、和同学们一起为了项目熬夜奋战的场景,也更加明确了自己想要追求的学术方向。

在这次令人难忘的硕士体验之旅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每位同学都需以“My first look at postgraduate life in UK”为主题,进行一次小组内的个人展示。这个任务对我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为这要求我用纯英文来进行演讲。对于我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为我需要克服语言障碍,同时还要确保我的展示内容既丰富又吸引人。为了准备这次展示,我从抵达巴斯大学就开始准备,反复修改演讲稿的逻辑框架,从初抵英国的直观感受,到课堂上的思维碰撞,再到对未来学术方向的思考,每个部分都力求既有细节支撑,又能体现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在练习过程中,遇到发音不确定的单词就立刻查词典标注音标,甚至把演讲稿录下来反复听,找出语气不够自然的地方。展示当天,当我站在小组同学面前,深吸一口气开始讲述时,最初的紧张渐渐被分享的热情取代。虽然中间有个别单词卡顿了一下,但我很快调整过来,结合自己在巴斯大学的真实经历,把硕士生活的吸引力生动地传递给了大家。

一周的体验之旅很快结束,当我登上返程的飞机时,心中没有了来时的忐忑,只剩下满满的收获与坚定的信念。这次巴斯之行,不仅让我提前熟悉了硕士阶段的教学模式、学术氛围,更让我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与“硕士研究生”之间的差距,也找到了未来努力的方向。这次访学不仅能让我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目标,更能让我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未来,我会带着这次巴斯之旅的收获,继续努力,期待有一天能真正以硕士研究生的身份,再次走进国外的校园,开启属于自己的学术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