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揣着对世界顶尖学府的向往与对知识的渴求,今年夏天,我有幸踏入了梦寐以求的学术圣地——英国牛津大学,并在历史悠久、风景如画的伍斯特学院度过了两周短暂却无比丰盈的夏校时光。在四月刚得知学校有夏校访学项目的时候,比起向往,我其实更多的是焦虑。我无比希望参与访学项目,但我又担心自己的英语水平不够好,担心自己得不到优异的成绩从而拿不到资助,担心自己出国之后不够安全……家里人也同样担心我,远离家乡,独自一人去往一万公里外的英国,他们一开始也并没有支持我。但好在,我有足够的勇气,我希望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我希望听一听不同文化交流的声音,我希望看到不同思想碰撞而产生的火花,所以我也在不断给家里人做心理建设。最终,我带着那份热忱,参与了这次访学项目,来到了梦寐以求的牛津。回首这段日子,它不仅仅是一场学术的进修,更是一次文化的沉浸、一次视野的开阔和一次自我的成长。

牛津的学术氛围是毋庸置疑的。在伍斯特学院,我选择的课程是经济学,我本科专业也是经济学。我本以为有着一些基础,在学习课程上可能会更加便利,但夏校课程的深度还是出乎了我的意料。导师们并非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以经典的“牛津式导师制”进行引导,鼓励我们进行批判性思考、质疑与辩论。小班研讨的模式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言,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子交流观点。刚开始,我还在担心我撇脚的口语会惹人发笑,担心我逻辑不清的语句会无法让大家理解我的意思……但在第一堂课,我的外教老师就告诉我们:大家来自不同的国家 英语只是一种交流的工具,大家不要在乎自己的发音是否撇脚,也不要在乎某个单词是否会读错,就算错了那就错了,大家继续读下去就好。所以,我感激我的外教老师,在第一节课他就教会了我们要有勇气。我们的课程考核是要进行一项展示,我们常常在课后端着电脑在教室里交流到深夜,又或者于学院古老的回廊里边喝咖啡边继续探讨。这种高强度、互动性的学习模式,彻底颠覆了我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与伟大灵魂对话”的乐趣,也极大地锻炼了我的逻辑思辨和公开表达能力。

夏校最大的魅力之一在于其成员的多样性。我的同学来自美国、德国、印度等全球各地,我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学术兴趣。无论是课堂上的小组合作,还是周末一起探索牛津城、伦敦或剑桥的旅行,每一次交流都是一次文化的碰撞与学习。我们分享彼此的故事,讨论全球性的议题,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与我同上一堂课的几位外国友人都来自于德国。其中一位德国的小姐姐,她与我的朋友彭佳苗相谈甚欢,在最后一天晚宴,她特地学习了一句中文——“你的头发很漂亮,我很喜欢,谢谢你”,我的朋友彭佳苗也在晚宴中赶急赶忙的学习了一句德语来夸赞人家。虽然这个故事的主角不是我,但是我见到了两个不同文化的碰撞,我庆幸我能见证这一段有趣的故事。在晚宴结束后,我们和同上一堂课的另外几个德国友人相约在校园酒吧内举杯畅谈。其中一位德国小哥在高级酒店里从事管理岗位,在我的认知里,已经有如此待遇的工作之后,我可能不会再继续在校园里学习,但他会参与这次夏校,学习经济学知识来充实自己以便更好完成本职工作。另外一位德国小哥正在进行环欧旅行,他是开自己的房车来到英国的,他在旅途中来到了牛津这个充满学术氛围的地方,他也会报名参加夏校学习,反观如果是我,我无法在旅行中静下心来学习。在跟他们的交流中我意识到,虽然我们来自世界的不同角落,但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世界的好奇心将我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种全球视野的获得,是此行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独自在异国他乡生活学习,也是对个人能力的极大锻炼。从管理自己的学习时间、规划旅行路线,到处理生活中的各种琐事,每一个挑战都促使我变得更加独立和自信。在牛津的宁静夜晚,我常常在房间里坐着反思一天的所学所感,常常为准备最后一天的报告而熬到深夜。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以双A的成绩结束了我的夏校生活。这段远离日常喧嚣、独自在异国他乡求学的时光,让我更清晰地认识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和未来的方向,也让我变得更加从容和坚定。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次项目是学校给予我们的一次宝贵访学机会,我们能够听到不同的声音,享受顶端学府的学术氛围,感悟文化差异相互碰撞迸发出的火花。作为金融学院的一名学生,我很高兴以以一名参与过夏校的学长的身份,给学弟学妹们分享我这次难忘的经验。我鼓励大家都能够有勇气走出国门,去体验不一样的文化,去见识见识书本以外的世界。
牛津伍斯特学院的夏校,如同一场短暂而绚丽的梦。它让我触摸到了学术的深度,体验了文化的厚度,也感受到了成长的脉搏。那些为了准备presentation而挑灯夜读的夜晚,在草地上与朋友畅谈的午后,以及每一次思维被点燃的瞬间,都将成为我记忆中永恒的珍宝。这段经历不仅丰富了我的简历,更重塑了我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我衷心感谢这段旅程,它激励着我继续保有对世界的好奇,在未来的道路上不断追寻真理与智慧,让我把世界当作持续选修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