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至20日,武汉学院组建“赴河北省石家庄市调研民俗文化暑期乡村振兴促进团”深入石家庄市及下辖县区开展为期11天的民俗文化调研实践活动。来自武汉学院天泽志愿者服务队的7名学子,在指导教师团队的支持下,通过实地走访、文化体验、互动传播等多元形式,探索民俗文化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新路径,为当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实践团队以“探民俗文化根脉,助乡村振兴发展”为主题,构建了“场馆研学——田野调查——互动传播”的三阶调研体系。活动初期,团队先后走进河北省博物院、石家庄博物馆、河北民间工艺美术馆等文化场馆,系统梳理石家庄民俗文化的历史脉络。在河北省博物院“满城汉墓”展厅,队员们通过青铜器上的祭祀纹样、错金银铜版兆域图中的图腾符号,追溯先秦至明清时期的民俗演变轨迹;石家庄博物馆的“农耕与民俗展”通过老照片、商号幌子等展品,还原了常山郡时期的市井生活场景,团队在此开展“老物件会说话”互动活动,收集到20余段关于民俗器具的口述史记录。民间工艺美术馆内,队员们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学习基础技艺并完成“民俗符号再创作”。

在井陉县于家石头村,队员们手持测绘工具记录明清建筑群的结构特征,重点整理了30余处楹联匾额中的家训文化。正定县西平乐乡的农耕文化体验园里,队员们操作木制龙骨水车、扇车等传统农具。“民俗不仅是歌舞技艺,更包含着古人的生存智慧,这种生态种植模式正是传统农耕文化的当代实践。”团队负责人、金融与经济学院24级董佳怡表示。红色文化与民俗传承的融合是本次调研的亮点。在西柏坡纪念馆,队员们结合“三大战役”展区,学习“支前民谣”“军民互助”等红色民俗故事与精神。
为扩大民俗文化的影响力,团队策划了系列互动传播活动。在石家庄的社区中,队员们设计“古村寻宝”研学任务卡,将建筑知识、农具体验等内容转化为趣味闯关游戏,吸引了当地部分青少年参与,激发青少年对民俗文化的认同感。
实践后期,团队将整合问卷数据、访谈记录、影像资料,形成《石家庄民俗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调研报告》。报告将重点围绕“民俗文化活化利用”“非遗传承人培育”“文旅融合路径”三大主题,提出具体实施方案:包括打造“井陉古村——正定古城——西柏坡”民俗文化主题旅游线路;在传统村落建设非遗传承体验基地;开发“非遗盲盒”“研学课程包”等文创产品。团队已与当地社区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推进“民俗文化进校园”项目的常态化开展。指导教师戚兰表示:“实践不是终点,团队将建立长效跟踪机制,持续优化对策建议,推动调研成果真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实践动力。”此次实践活动通过校地协同、四阶推进的组织模式,既深化了青年学子对民俗文化价值的认知,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操作的青春方案。正如队员们在实践总结会上所说:“石家庄的每一项非遗技艺、每一处古村落建筑,都是乡村振兴的文化密码,青年一代有责任让这些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人民号】https://www.peopleapp.com/rmharticle/30049800802

【腾讯网】https://page.om.qq.com/page/O_ZaxOmC-DFfi58Ie8OKI5vg0
【湖北晚报】http://www.hbwb.org.cn/zixun/vajt/2507281575.html
【石家庄热线】http://sjzrx.nanjolw.cn/xinwen/1137240.html
【武汉晨报】http://www.whrb.org.cn/zixun/HvDEpXh1GHhwtBSwd5uB9HazDof5ly.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