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武汉学院金融与经济学院“金润荷乡”三下乡实践团队在完成蔡甸区莲藕产业及涉农金融服务专题调研后,将目光转向城市金融与农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团队一行前往武汉某本土银行中心城区支行,与支行三农业务经理及行长围绕“主城区普惠金融如何精准滴灌农业经营主体”展开座谈。
城区支行业务下沉:从“田间地头”到“菜场摊位”
“不同于郊区支行直接服务种养殖农户,我们的‘三农战场’在菜市场、农资店和社区生鲜超市。”支行行长介绍,支行依托区位优势,聚焦城区农业产业链末端的小微经营主体,推出定制化产品,覆盖从农产品运输、仓储到零售的全链条资金需求。针对菜场商户缺乏抵押物的共性问题,则通过“政府+银行+担保”三方共担机制降低融资成本。

服务模式创新:从“被动等待”到“主动对接”
“传统银行等客上门,我们是‘扫摊入户’。”支行三农业务经理分享了团队的“网格化服务法”:将辖区菜场划分为12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名金融专员,定期走访收集需求,现场协助办理贷款申请。针对老年商户智能手机使用率低的问题,支行还推出“纸质简易申请表”和“上门面签”服务,大幅缩短审批时效。

深入菜场一线:听个体户讲述“金融活水”的温度
为实地检验普惠金融服务成效,实践团队深入合作紧密的万乐福平价生鲜市场,与十余户个体经营者面对面交流。在整洁有序的市场环境中,商户们普遍反映金融支持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蔬菜摊主表示,旺季信贷支持解决了备货资金难题,提升了供货能力与经营利润;水产经营户则感慨,便捷的无抵押贷款助力其更新设备,显著提高了商品品质与顾客满意度。金融支持有力推动了众多商户完成摊位升级、设备更新,市场整体面貌与服务品质焕然一新。


此次调研使团队深刻认识到,城区涉农金融服务虽远离传统农田,却紧密连接着城市餐桌与乡村生产。地处中心城区的该支行,通过精准定位、产品创新与服务下沉,将普惠金融的活水有效引向产业链末端的“小微细胞”,切实解决了农业商户“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保障城市“菜篮子”稳定供应、赋能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劲金融动能。未来,团队将继续在助农的道路上发光发热,让助农的步伐在创新中不断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