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黄米同学带领团队赴湖北利川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文化调研活动,聚焦国家级体育非遗项目——肉连响。通过与传承人深度交流、实地学习与问卷调查,团队探索了“非遗+创新”的传承模式,为这一古老技艺注入青春活力。
传承人访谈:创新教学方法与传承模式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守红与肉连响结缘数十年,不仅组建起30支表演队,培训学员超过10万人次,更带着这门技艺走出国门,足迹遍布俄罗斯、新加坡等20余国,让世界感受到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他独创“有感、有型、有趣”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群体精准设计内容,让非遗真正融入日常生活。不过,传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经费问题始终是一大挑战。
刘守红坦言,虽有100多位老师支撑新幼儿园的传承工作,也拥有几千平方米的传承基地,但仍迫切希望肉连响能像黄梅戏等剧种一样,获得更多政策与资金支持,成立专门的研究或传习机构,通过公司化运营让这门技艺持续传承下去。

问卷调查:揭示传承现状与公众认知
调研团队在利川一中回收68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肉连响普及度不足:仅 9%的学生“非常熟悉”,22%“完全没听说过”,51%“听说过但不了解”。信息获取方面,网络媒体(45%)和电视节目(30%)是主要渠道,体现现代传播手段的重要性;现场表演(25%)和长辈朋友讲述(20%)也占一定比例,凸显传统传播方式的价值。
针对现状,80%受访者建议短视频传播,65%支持参与文化节或体育比赛推广;59%认为需结合现代元素,“纳入学校课程”“开发文创周边”“加强媒体宣传” 等是高频建议,为传承创新提供了方向。

青春力量:非遗传承的使命与担当
团队调研中既深入访谈,也亲身体验肉连响——从基础的“三响”“八响” 到双人对打,队员们在反复揣摩中感受“以掌为乐、以身为器”的独特文化。队长黄米感慨:“每一次击打都像敲击历史大门,青年学子有责任让这门技艺永葆生机。”谈及创新路径,传承人刘守红提出“非遗六进 +”模式,通过进景区、机关、村寨等场景扩大受众,还尝试与街舞、流行音乐融合,其与尼日利亚歌手郝歌的央视合作便是成功实践。团队结合金融专业,提出“文化IP+数字技术” 方案:用VR/AR还原历史场景,借抖音、B站等短视频平台吸引年轻群体,该思路获刘守红肯定。
展望未来:非遗传承与地方发展同频共振
团队在利川之行中深刻认识到非遗传承对文化及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作为青年学子,将以金融专业知识服务地方经济,以文化担当赋能乡村振兴。未来,团队会持续跟踪肉连响传承发展,形成调研报告并提出“非遗+X”模式,联合各界推动其活态传承与地方经济繁荣。
承载土家族文化基因的肉连响,正借传承创新、数字化手段及“非遗+文旅” 路径焕发新生,有望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其未来发展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