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襄阳谷城大薤山校外综合实践基地外蝉鸣阵阵,室内的历史课正上得热烈。此时,武汉学院金融与经济学院“暖阳筑梦,‘经’彩薤山”支教队已进驻这里第5天。志愿者们怀揣着对历史的热爱与育人的热忱,将武汉近代的风云故事搬上讲台,为基地里身着迷彩服的孩子们,开启了一段别开生面的历史学习之旅。
趣味破冰,叩响历史之门
课堂伊始,支教老师李天佑抛出“楚人定都处,三镇鼎立奇,江湖气魄大,过早文化迷”的谜题,瞬间点燃孩子们的好奇心。在抢答声中,“武汉”的答案揭晓,也叩开了本课的大门。为了这声抢答,李天佑和队友们熬了两晚,从几十条谜语中反复筛选打磨。“既要有趣味,又要藏知识点,还得让孩子们能猜出来。”他翻着写满笔记的本子说,而孩子们兴奋的回应,让备课的疲惫瞬间烟消云散。

沉浸式授课,解码武汉往事
讲台上,李天佑讲得忘情,汗水浸湿衬衫后背。讲到汉阳铁厂,屏幕上“喷火的‘锰铁怪兽’”格外醒目,他从张之洞创办初心讲起,勾勒中国早期钢铁工业图景,让孩子们领会实业兴邦的力量;谈及辛亥革命,以“第一枪”的震撼切入,带孩子们感受革命浪潮的激昂热血。互动时,他走下讲台,递过话筒倾听孩子们的奇思妙想。

当被问“回到百年前的武汉想做什么”,孩子们或想当码头工人“看看大箱子里的宝贝”,或想做革命志士“喊出起义口号”。稚嫩回答藏着对历史的独特理解,志愿者认真倾听、适时引导,让知识在问答间自然流淌。

温情陪伴,延伸学习温度
历史课结束,李天佑没顾上喝水,就和队友们扎进了自习时间。每晚两小时雷打不动的课后辅导开始了。志愿者们陪孩子解难题、聊想法,迷彩服与白衬衫的身影凑在一起,在“课堂+课后”的全时段投入中,不止于知识传授,更是情感交流、共同成长的契机。郑敏指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标记,给对‘起义路线’感兴趣的邓顺熙‘开小灶’;舒千然则趴在课桌旁,逐字逐句帮张一白理解作业里的历史名词。窗外的天色从昏黄到漆黑,教室里的灯光下,是几十个俯下的身影和沙沙的笔尖声。

青春接力,续写支教担当
这是历史的延续,更是志愿精神的传承:自习室的沙哑讲解、生活上的悉心照料、课间被围追时的汗珠,是武汉学院“暖阳筑梦,‘经’彩薤山”支教队的日常。5天里,10名志愿者以青春之力,让历史鲜活、教育温暖,在孩子心底播下求知种子。戴诗琪说:“我们不止上课,更要在孩子心中点灯。”看着孩子们从猜谜到画起义路线、追问张之洞选址,志愿者知道,熬夜、山路、汗衫都有了回响。这堂薤山历史课,关乎武汉的过去,更关乎青春点亮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