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风带着大西洋的湿润,将我吹到了英国巴斯。这场跨越山海的访学之旅,本是带着对未知的期待启程,却在结束时,让我装满了对世界、对生活的全新感悟。
初踏这座城市,最先打动我的不是闻名的罗马浴场,而是它无处不在的包容。街头,不同肤色的人会笑着点头致意;街角咖啡馆里,印着异域图案的桌布与英式下午茶杯同框;市集摊位上,东南亚香料的气息与本地手工皂的清香交织。这份包容像温润的空气,悄悄消解了我作为异乡人的局促。更让我惊喜的是人与自然的默契——散步时,松鼠会从脚边溜过,鸽子敢落在窗台张望,它们的从容自在,让我忽然懂了:守护环境从不是口号,而是当地人“不打扰、共生长”的日常。

语言曾是我担心的隔阂,却在相处中变成了温暖的桥梁。老师从不催促我组织语言,总是笑着等我说完,再细致拆解我的疑问;路上巧遇陌生同学,无需言语,只一个微笑点头,就能感受彼此的热情与善意。那些瞬间让我明白,真正的交流无关语言是否流利,而是彼此愿意倾听、愿意靠近的心意。

学校邀请的留学生“引路人”,更让我看到了世界的多面性。学姐会和我聊巴斯的草坪与晚霞,学长则带着我发现街头小巷里的文化印记。听着他们用不同视角讲述同一座城市,我忽然跳出了“以自己的认知看世界”的局限——原来对巴斯的印象,不止有古老建筑,还有不同文化在这里碰撞出的火花。这份“跳出固有思维”的收获,比任何课堂知识都更鲜活。
慢慢地,我也学会了巴斯的“慢”。不再执着于赶景点打卡,而是坐在埃文河边看水流过,看老人牵着狗慢慢散步;会在没有课的下午和老师朋友在宽阔的草坪上躺下,和同行的伙伴聊未来,看阳光透过树叶洒下光斑。没有闹钟催促的焦虑,没有待办清单的压力,这种从容让我重新审视生活:原来忙碌之外,“浪费”一点时间感受风、感受阳光,也是成长里重要的一课。

如今回望这段旅程,行李箱里的纪念品早已不显眼,真正沉甸甸的,是藏在心里的改变——我学会了用更包容的目光看待差异,用更从容的心态面对生活,也更清楚地知道:成长从不是走过多少路,而是每走一步,都能多懂一点世界,多靠近一点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