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飞机降落在开普敦机场时,舷窗外铺展的不是想象中非洲大陆的狂野荒原,而是一片被白蓝灰三色建筑温柔包裹的城市肌理。这场南非访学之旅,于我而言,是一场学术探索与文化浸润的双重盛宴,在街巷烟火、酒杯碰撞与陌生人微笑里,我撞见了更生动的生命褶皱,也读懂了这片土地“不止于山海”的多元故事。本次南非访学,我旨在亲身体验当地多元文化,感受非洲现代化与传统文化共生的活力,以全球化视角理解差异与共识,探索中非合作的鲜活形态。二十天行程中,南非的文化肌理、中非合作实践与课堂知识的碰撞融合,构成深刻体验。最大收获是打破对非洲的刻板认知——此前受新闻影响,我潜意识认为非洲“贫困、落后”,但实地所见颠覆认知:既有现代化的开普敦港口,也有充满活力的创业生态。这种“多元性”让我学会以“动态、全面”视角看待事物,建立起“理论-实践-反思”的认知闭环,为未来学术研究规避偏见、关注细节奠定基础,以自己微小的力量促进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学术深耕:重构认知边界,锻造研究锐度
《China in Africa》课程如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中非关系的全新认知维度。课程由深耕非洲国际关系的学者主讲,以“历史脉络梳理-现实数据呈现-争议焦点剖析”为主线,教授展示的中非贸易数据图表直观且震撼,南非本地学者分享的“矿产合作社区影响”“农业技术援助实效”等案例,让理论在现实中找到锚点。
这段学术经历也让我对跨文化交流有了深度思考:文化差异下,“自由表达”与“分寸感”的碰撞在所难免。当我委婉表示某些话题不便深入时,外国同学的追问曾让我不适,后才明白这是文化对“表达边界”的理解偏差——他们习惯直抒己见,我们更讲究含蓄留白。我逐渐领悟,化解矛盾的关键在于坦诚沟通,当我心平气和说明“这个话题让我有些为难”而非简单回避时,对方往往会理解并调整方式。同时,我也意识到翻译工具并非万能,许多软件存在漏听漏翻的缺陷,提升自身语言水平才是准确理解的根本,这为我后续研究中非合作模式筑牢了认知与能力根基。
China Town参访则是理论落地的鲜活样本。这里绝非“封闭华人区”,而是中非商业与文化交融的生态场:华人商铺既售中国日用品,也引入南非刺梨果汁、祖鲁香料;广东籍店主用粤语、英语甚至祖鲁语与顾客、同乡切换交流;“中英双语价签”“非洲鼓与中国结同挂”的细节,生动诠释了“本土化”是店主们适配社区的生存智慧,让我对“中非合作需扎根本地语境”的学术观点有了具象认知。

文化沉浸:触摸城市肌理,感知人文温度
此次南非之行,我感受到了非洲大陆人民的热情,走在路上随时有陌生人热情地打招呼,让我深切的体会到了“地球村”理念。在斯坦陵布什大学有很多难忘的经历,独特的建筑风格让我充满好奇,最初抵达学校便被“女生需与外国学生同住”的消息打乱心绪——我满心担忧语言与沟通能力不足,怕难与室友相处。直到见到同龄的外国室友,她用十足热情主动打招呼,瞬间驱散我的不安。后续宿舍生活中,她耐心引导我日常对话、表达想法,我的英语口语和表达能力显著提升,这段住宿经历成了此行珍贵的收获。
南非的城市如同一本摊开的调色簿,斯坦陵布什作为南非第二古老城镇,开普荷兰式建筑以白色为底、蓝色勾窗沿、灰色覆屋顶,在阳光下泛着柔和光泽,矮楼依偎山脚,橡树浓荫与葡萄藤卷须缠绕街道,空气里浮动着清甜果香——这里是南非葡萄酒产业的心脏,百年葡萄藤与肥沃山谷酝酿出独特城市气质。
葡萄酒社交是当地文化的缩影,不同于国内酒桌的推杯换盏,南非人围坐橡木桶旁,轻声谈论年份与产区,偶举杯示意,酒液摇晃的弧度里,盛着不疾不徐的生活节奏。这片土地因百年酿酒历史、地中海气候与多样风土,成为赤霞珠的理想种植地,波尔多混酿风靡,被誉为南非“波尔多”,更有“赤霞珠王国”的美誉。
餐饮文化藏着细腻规则:当地餐厅享受服务后收小费是默契的尊重,用餐结束迅速收走餐盘,只为给顾客留下饭后洽谈的空间。社交里的温度刻度更显南非人的热情:初见握手点头,熟络后拥抱贴面,孩子仰脸笑说“Hello”。但热情有界,肤色话题是敏感雷区,学生助理Aqeelah反复提醒需用“非洲人”或具体族群名称;小镇市集给孩子拍照会被温和制止,只因家长珍视隐私;眼神交流也有讲究,直视过久不礼貌,目光轻落对方肩头更显尊重。这些细节如镜,照见不同文化对“得体”的定义——热情非无界,友好需距离。
花园大道之旅则是自然奇观与人文温度的交织。从鸵鸟农场、齐齐卡马森林峡谷,到克尼斯纳海滨、厄加勒斯角两洋交汇,每处风景都令人震撼,而记忆深处是行程中的深度互动。Cango Caves 探险像一场“自然与人文的对话”:溶洞钟乳石在灯光下奇幻绚丽,向导指着一处打磨过的石壁介绍,这是早期当地居民留下的“标记符号”,承载着对洞穴的敬畏。幽暗通道里湿滑的石阶、压迫感的钟乳石轮廓,让很少户外探险的我既兴奋又忐忑。走到仅容一人通过的狭窄石缝,我一度想放弃,是同伴们的鼓励让我坚持;看钟乳石时我险些滑倒,向导 Helen 迅速扶住我并提醒路况,若没有他们的帮助,我难完成这次探险。

成长反思:淬炼综合素养,锚定发展方向
此次访学,我的英语综合能力实现质的飞跃,从依赖翻译软件到熟练运用“点餐特殊饮食需求”“购物价格协商”等高频场景表达,日常口语的地道性也显著提升。更重要的是,我的全球化视野与跨文化共情力大幅拓展,通过与南非学生、华人、国际室友的深度互动,对“文化多样性”“发展模式差异”有了具象认知。
我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在“学术表达精准度”“跨文化议题深度探讨”上的不足,未来将制定专项计划提升语言与全球化意识,学业上聚焦“中非民间合作案例研究”,职业上锚定“国际交流项目策划”方向,立志成为文化互鉴的践行者。

总结展望:多元视角启新程,做文明互鉴的桥梁
这次南非访学,让我完成了从“被动知识接收者”到“主动观察者、思考者与践行者”的转变。它不仅补充了非洲研究、国际关系的专业知识,更培养了“全球视野下的在地意识”——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体系、不同发展阶段的现实困境,在多元语境中寻找合作共识。
离开小镇那天,阳光依旧灿烂。回望这片土地,小镇的风、建筑的色彩、陌生人的微笑,编织出比风景更动人的画面。于我而言,南非之行不是终点,而是理解世界的新起点。未来,我将带着“多元视角”与“在地意识”,持续探索国际交流的可能性,努力成为中非民间交流的小小桥梁,在文明互鉴的道路上不断前行。